胡蜂危害季来了!3 分钟学会科学护蜂,养蜂人必看 !
发布时间:2025年09月01日 浏览次数:14
每年 秋季,对养蜂人来说都是 “提心吊胆季”—— 一种叫黄脚胡蜂(Vespa velutina nigrithorax)的入侵天敌,会盯着蜂箱 “下手”。这种胡蜂不仅会直接捕食蜜蜂,还会让蜜蜂吓得不敢出门觅食,严重时整窝蜜蜂会活活饿死。不过别慌,只要摸清它的 “脾气”,用对科学方法,就能帮蜜蜂躲开危害!
先搞懂:黄脚胡蜂 “怕啥”“爱啥”,才能精准应对
根据西班牙加利西亚地区的长期研究(2021-2022 年监测 3 个蜂场),黄脚胡蜂的活动规律特别好抓:
- 最活跃温度:17-26℃
低于 14℃或高于 31℃时,胡蜂会 “变懒”,蜂箱前很少见到它们;但只要温度在 17-26℃,尤其是中午 12 点到傍晚 7 点,胡蜂会集中 “攻击”,一天能活跃 16 小时,7 小时是高峰期。 - 蜜蜂的 “生死线”:5 只胡蜂
研究发现,当蜂箱前有 5 只以上胡蜂时,蜜蜂就会开始紧张,觅食效率下降;一旦超过 10 只,蜜蜂会彻底 “不敢出门”—— 长时间断粮,蜂群会慢慢变弱,最后崩溃。 - 偏爱低海拔:沿海比山区危险
低海拔沿海地区(比如海拔 4-60 米)的胡蜂窝更多,危害能持续 11 个月;高海拔地区(比如 260 米以上)胡蜂来得晚、走得早,危害轻很多。
科学防胡蜂:5 招管用,每招都有研究背书
1. 蜂群 “强”,胡蜂 “怕”—— 先养壮蜜蜂
强蜂群自带 “防御技能”!研究发现,当蜜蜂数量足够多(比如蜂群里工蜂充足),会在蜂箱入口形成 “蜜蜂毯”,集体挡住胡蜂,甚至围裹胡蜂使其窒息。
怎么做:春秋季及时合并弱群,避免单箱蜜蜂太少;蜜源不足时提前喂糖水 + 花粉,帮蜜蜂保持体力。
2. 躲着胡蜂 “热点区”—— 高海拔是 “安全区”
文献里的蜂场数据显示:沿海低海拔蜂场(如西班牙拉科鲁尼亚沿海),每年因胡蜂损失的蜂群能达 80%;而把蜂箱移到 260 米以上的山区后,损失率直接下降一半。
怎么做:如果蜂场在低海拔,夏季(胡蜂高发期)收获完桉树蜜后,暂时把蜂箱搬到海拔 200 米以上的地方;实在没法搬家,就选通风好、周围有遮挡(比如树木)的地方放蜂箱,减少胡蜂 “盯梢”。
3. 用 “电子捕蜂器”—— 专抓胡蜂不伤蜜蜂
近年研究(Rojas-Nossa 等 2022 年、Pérez-Granados 等 2024 年)证实,电子捕蜂器(俗称 “电子胡蜂网”)能有效减少胡蜂数量 —— 它会吸引胡蜂靠近,然后用电网捕杀,对蜜蜂几乎无害。
怎么做:把捕蜂器放在蜂箱周围 1-2 米处,高度和蜂箱入口齐平;每天清理死胡蜂,避免吸引更多胡蜂过来。
4. 定时 “查岗”—— 早发现早处理
研究人员用摄像头监测蜂箱,发现 “早发现 5 只胡蜂” 比 “晚发现” 能多保住 30% 的蜂群。养蜂人不用天天守着,只要抓住关键时间:
每天 在胡蜂活跃高峰,去蜂箱旁看 5 分钟; 发现 3 只以上胡蜂时,立刻在蜂箱入口装 “防胡蜂挡板”(用塑料板做个小通道,只够蜜蜂进出,胡蜂进不去)。
5. 断胡蜂 “口粮”—— 清理周围吸引源
胡蜂不光吃蜜蜂,还喜欢动物尸体、甜水(比如烂水果、糖水罐)。文献提到,蜂场周围有这些东西,胡蜂数量会增加 2 倍。
怎么做:及时清理蜂场附近的死虫、烂水果;喂蜜蜂的糖水罐要加盖,避免洒在地上;蜂箱里的巢脾残渣别随意丢弃,会吸引胡蜂挖食。
应急处理:遇到 “胡蜂围攻” 怎么办?
如果蜂箱前突然聚集 10 只以上胡蜂,别用手赶(会激怒它们):
先在蜂箱周围挂 2-3 个 “胡蜂诱捕瓶”(瓶里装糖水 + 少量杀虫剂,洞口留胡蜂能进不能出的大小),暂时减少胡蜂数量; 观察胡蜂飞行方向,找到附近的胡蜂巢(通常在树上、屋檐下),联系当地农业部门或专业人员移除(别自己拆,胡蜂会群攻); 给蜜蜂补喂浓糖水(1:1 比例),帮它们恢复体力,避免因断食变弱。
最后记 3 个关键:
温度 17-26℃、中午 12-19 点,重点防胡蜂; 5 只胡蜂是 “预警线”,10 只必干预; 强群、高海拔、电子捕蜂器,三招结合最管用。
按这些方法做,既能减少胡蜂危害,又不用过度用药,蜜蜂安心采蜜,养蜂人也能少操心 —— 这都是经过两年蜂场监测验证的实用技巧,放心用!
本文章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
参考文献
Long‑term Vespa velutina nigrithorax pressure: Honey bee
risk survival to alien invasion